BDSM绳缚入门必读:预防伤害与紧急处理全攻略

以下列出了我们在与他人互动中最常遇到的一些与绳缚安全相关的问题和伤害。施缚者在绑缚时都应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因为他们的操作可能是这些伤害发生的直接原因。

绳痕 / 点状出血

虽然不算真正的“受伤”,但在被绑之前,你应该知道自己很可能会出现绳痕,这些痕迹可能持续从一两个小时到一天以上。绳痕在绳索受力(比如部分或完全悬吊)时会更加明显,也会持续更久。此外,当绳索夹住皮肤时,可能出现点状出血,这些痕迹有时会持续一周或更久。不过,通常只有在绳索承重时才会出现点状出血。

绳痕示例
点状出血示例
点状出血示例

预防方法:

绳痕大多无法完全避免,如果没有同时出现淤青或点状出血,它们通常不会持续超过一天。要减少点状出血,可以在绑缚完成后用手指在绳带之间轻轻划过,调整绳子并消除可能夹住皮肤的小空隙,但有些人天生更容易出现这些反应。

处理方法:

除了时间外,基本没有特别的处理方式……也许可以使用保湿霜、金缕梅水(witch hazel)或山金车乳膏(arnica)来辅助缓解。

相关但不常见情况:

在脖子部位施加极大压力(有时出现在绳缚或性游戏中)可能导致眼部血管破裂。在倒挂并承受剧烈压力时也可能发生。此类情况本身通常不严重,会在几天内自愈。但如果伴随视力变化,请立即就医。

皮肤擦伤(由绳子造成)

严重皮肤擦伤示例:悬吊中折腿式绑缚造成胫骨处皮肤被绳子剪切

当绳索在皮肤上滑动过快时,可能造成皮肤擦伤。严重的擦伤甚至会破皮。

预防方法:

为避免此类伤害,在绳索贴近皮肤时要缓慢拉动;不要让绳子卡在皮肤褶皱处(如肘部、膝盖、手臂贴身处等);如果需要快速移动绳子,尽量将绳子抬离皮肤。同时在绑缚者移动受缚者身体,特别是绳子固定在其他物体上时,要避免绳索在皮肤上猛然拉扯或滑动。大多数严重擦伤都发生在悬吊时,绳子突然快速地在身体上移动。

处理方法:

若皮肤未破:

  • 使用冷水冲洗,缓解疼痛与肿胀
  • 可选:使用非处方止痛药缓解不适
  • 若起水泡,不要弄破;保持伤口透气性

若皮肤已破:

  • 使用冷净水和无香皂清洗伤口(注意清除绳屑)
  • 可选:使用抗生素软膏
  • 用透气纱布松松包扎
  • 可选:使用非处方止痛药缓解不适
  • 每日更换敷料,通常几天内会愈合

何种情况需要就医:

  • 伤口深及皮下
  • 伤口面积大或部位特别敏感
  • 出现焦痕或白色斑点
  • 有感染迹象(红肿、发热、渗液)
  • 一周内无明显好转或几天内症状加重

淤青 / 血肿

有时,绳子会造成淤青(常被称为“挫伤”)或血肿,尽管这类情况不如绳痕或皮肤擦伤常见。虽然这些痕迹可能不好看,也可能在几天内带来中等程度的疼痛,但大多数淤青通常不算严重,通常会在一周内自行消退并愈合。然而,若出现面积大、淤血深或疼痛剧烈的瘀伤,或是伴有肿块的淤青,则可能需要就医。

预防方法:

缓慢而可控地对绳子施加张力有助于预防此类伤害。突然的拉扯或绳索急停,或让受缚者的身体重量集中在少数几条绳线上,都是最容易导致淤青的情况。

处理方法:

初期处理 — RICE 方法:

  • R = Rest(休息):休息受伤的肌肉/肢体
  • I = Ice(冰敷):可缓解肿胀与疼痛(每小时10至15分钟;间接接触;可持续48小时内反复进行)
  • C = Compression(压迫):可轻柔包扎(使用松紧绷带)
  • E = Elevation(抬高):将患处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

后续处理 / 监测:

  • 可选: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以缓解疼痛
  • 可选:48小时后可使用加热垫或热敷,每日数次

肌肉、关节、肌腱、韧带的损伤

在许多绳缚玩法中,身体会被摆放或扭曲到一些不寻常的位置,而这些姿势可能导致肌肉、肌腱和关节的损伤。有些姿势或动作会立即引发伤害,例如某些捆绑方式会扭转身体,可能迅速造成背部或膝盖疼痛;而有些姿势在当下感觉良好,但结束后却出现腰背痛等不适。此外,这类伤害往往具有累积性,重复进行时会逐渐加重。因此,应格外留心这些风险。

预防方法:

对于受缚者而言,最好的预防措施是学习“主动配合受缚”(active bottoming)技巧,了解如何在绳中合理移动身体,并提前做好身体准备,以应对所期望的绳缚形式。对于施缚者而言,预防的关键在于动作缓慢且可控,避免猛然施力或快速拉扯。

此类损伤,尤其是与膝盖、肩膀和下背部相关的,往往具有潜伏性,不会立刻显现。通过仔细监测身体状态、在绳中保持缓慢且稳定的动作,以及适当的自我照护,可以有效减少伤害发生的概率。不过,绳缚的频率和强度越高,遭受这类伤害的风险也越大。

鉴于此,我们建议施缚者逐渐提高自己的绑缚水平,以便在与同一个伴侣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变换姿势和技法,让绳缚实践更安全。同样地,受缚者也应主动沟通身体的敏感部位或不适姿势,并勇于提出自己的需求。

处理方法:

大多数情况下可使用 RICE 原则并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如果问题持续存在,尤其是怀疑为累积性伤害,应暂时停止绳缚活动,并尽早就医,可能需要接受物理治疗。

何种情况需要就医:

  • 疼痛持续超过数日
  • 关节无法负重
  • 肢体冰凉或颜色苍白
  • 出现刺痛或麻木

昏厥与体位性窒息

除了绳痕与绳烧伤之外,昏厥可能是我们在绳缚中最常遇到的问题。通常来说,昏厥并不需要过度恐慌,大多数人都能较快恢复。然而,昏厥常常伴随摔倒带来的二次伤害,有时也可能是更严重问题的信号。

在绳缚中,最常见的昏厥原因包括:

保持同一姿势太久:我们应警惕长时间静止(尤其是在受缚者无法活动的状态下)后突然改变姿势的情况。例如,在绑缚过程中长时间跪着,然后突然站起,就可能导致昏厥。

突然动作改变姿势:尤其是涉及头部位置变化时,也可能诱发昏厥,特别是在受缚者处于高压姿势下。

血液循环受阻:绳缚及其所造成的姿势可能会限制血液循环,从而导致大脑供血降低。贫血者对此尤为敏感。

呼吸受限 / 体位性窒息:某些绑缚方式可能限制呼吸。可能是因为绳子绑得过紧,压迫胸腹,导致横膈膜无法充分扩张吸气;也可能是因为身体姿势本身限制了呼吸,例如扭转、极度弯曲或过度伸展,以及俯卧姿势。高风险姿势包括“海老缚”(ebi,身体向内折叠)、“驷马缚”(hogtie,俯卧,胸部缚绳,手脚反拉)、“铁炮缚”(teppou,手臂被拉到头顶)等。我们曾多次在身体扭转的姿势中见到受缚者昏厥。

过度换气:与上述相反,过度换气(快速浅呼吸)同样可能诱发昏厥,通常是因为紧张或焦虑所致。在绳子绑得过紧时,神经性应激也可能导致这种反应。

当受缚者在绳中昏厥时,如果绳子被固定在静止物体上,在其昏倒时可能产生突然拉扯力,加剧伤害风险。如果没有额外支撑绳索来维持身体姿势,昏厥时摔倒也可能造成身体创伤。

处理方式:

如果对方感到头晕但尚未昏厥,应立即协助其坐下或躺下并解除限制:

  • 若受缚者是站立状态,请站到其身后,手臂穿过其腋下,慢慢往后拉将其安置为坐姿
  • 解开可能影响呼吸或血液循环的绳索

对大多数人来说,以下三种姿势中会有一种最适合恢复:

  1. 仰躺,双膝微屈或双腿稍微抬高
  2. 头部有支撑的侧卧
  3. 坐姿,手臂搁在抬高的膝盖上,头部倚靠或埋在双膝之间

注意,人在恢复时常会有轻微抽搐或抖动,这通常是正常的,不代表癫痫发作。但若对方有癫痫史,昏厥后的风险会增加。

如果确定对方没有摔倒或身体创伤,可按以下方式操作:

  1. 若仍处站立状态,立即协助其安坐或仰卧
  2. 检查意识(大声询问“你还好吗?”或轻拍肩膀;切勿摇晃或掌掴)
  3. 解开束缚、松开紧身衣物,检查呼吸情况
  4. 大多数人在一分钟内会恢复
  5. 一直陪伴其恢复
  6. 建议恢复后继续平躺休息15分钟
  7. 建议避免继续参与任何剧烈活动
  8. 若昏厥原因不明或情况反复,建议及时就医

摔倒

一提到绳缚中的“摔倒”,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悬吊时的跌落。确实,悬吊时的摔落可能最为严重,但实际上更常见的,是受缚者在手被绑住、身体仍可活动的情况下发生的摔倒。

我们见过很多受缚者在双手被绑在身后时仍走来走去(有时甚至小跑);也见过单腿被绑住的人靠另一条腿跳着走;还有部分受缚者被绳缠绕着部分肢体,在垫子、家具甚至绳子本身上被绊倒。当你无法用手撑地时,结果常常就是脸着地。

预防方法:

最简单的预防方式就是:在手脚被绑住的状态下,避免随意走动。若不得不动,应特别留意周围环境。其次,空间中其他人应当警觉观察受缚者的状态,尤其是在其移动时,随时准备介入防止危险。

其他预防方式包括:

  • 确保绑缚区域干净整洁,无绊倒风险物品
  • 留意姿势变换时的状态。特别是在绑缚过程中长时间跪着,腿部可能会麻木;此时若快速站立,很容易摔倒。建议在变换姿势时维持支撑,直到对方站稳
  • 无论是否使用上拉绳,在抬起或放下对方身体时应当控制速度,保持支撑
  • 确保上拉绳系于牢固的锚点,避免滑脱
  • 相关但重要的一点:若使用上拉绳,将受缚者某一部分(如手臂)吊起,一旦对方摔倒或昏厥,极易造成肩部等部位严重伤害

处理方法:

轻微摔倒:

  • 先引导对方静止不动,判断是否有明显伤害
  • 检查是否有出血、淤青或骨折
  • 协助其缓慢坐起,确认是否有疼痛或头晕
  • 若情况良好,缓慢协助其站起,再次确认身体状态

严重摔倒如果出现以下情况

  • 跌落高度超过1米
  • 头部着地
  • 出现脊柱损伤症状(颈部剧痛、麻木、瘫痪、大小便失禁)
  • 失去意识

需要立刻寻求紧急医疗服务。

神经压迫性伤害

神经压迫性损伤是绳缚中最常见的严重伤害之一。因此,非常值得投资时间学习那些在绳缚中最易受影响的神经分布部位;对于施缚者,应学习避免压迫这些区域的技巧;而对于受缚者,则应培养辨识神经受压症状的能力与身体觉察力,以便尽早发现异常。

人体存在多处易于受压伤的神经区域,特别是在以下部位:

  • 腋下
  • 上臂与肘部外侧
  • 手腕
  • 大腿内侧与腹股沟区域
  • 膝盖外侧及小腿外侧

不巧的是,这些位置恰恰是常见捆绑技法中绳索常绕之处。因此,在任何一次绳缚中,务必留意这些部位的感觉与运动功能是否正常。若神经受损,可能导致触感丧失,甚至出现临时甚至永久的动作控制障碍。例如,受缚者若发生“桡神经性腕下垂”,可能数周甚至数月无法正常打字、开门或完成日常动作。一旦出现神经压迫性损伤,请务必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我将在后续,撰写专门的文章,提供绳缚与神经压迫性损伤的详细内容,包括预警信号、自我检测方法等。

发表回复